标准化建设

注安·管理 · 2024-08-13 · 359 人浏览

主要特点

  • 突出了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化要求
  • 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 提出了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管理并重的要求
    • 建立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坚持管安全必须管职业健康。做到安全不是投入而是投资,实现企业生产质量、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定义和要求

  • 企业负责人
    •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厂长、经理、矿长及对生产经营活动有决策权的实际控制人
  • 安全风险评估
    • 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可靠性加以考虑,以及对其可否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职业病危害防治为基础,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
  • 建立和保持
    • 企业应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动态循环模式,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绩效
  • 自评和评审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采用企业自评和评审单位评审的方式进行评估

核心要素

一级要素 二级要素 一级要素 二级要素
1. 目标职责
(掌握)
1.1 目标 2. 制度化管理
(掌握)
2.1 法制标准识别
1.2 机构和职责 2.2 规章制度
1.3 全员参与 2.3 操作规程
1.4 安全生产投入 2.4 文档管理
1.5 安全文化建设 3. 教育培训 3.1 教育培训管理
1.6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3.2 人员教育培训
4. 现场管理
(掌握)
4.1 设备设施管理 6. 应急管理 6.1 设备设施管理应急准备
4.2 作业安全 6.2 应急处置
4.3 职业健康 6.3 应急评估
4.4 警示标志 7. 事故管理 7.1 报告
5. 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与治理
(双重预防机制)
(掌握)
5.1 安全风险管理 7.2 调查和处理
5.2 重大危险源辨识 7.3 管理
5.3 隐患排查治理 8. 持续改进 8.1 绩效评定
5.4 预测预警 8.2 绩效改进

核心要求

目标职责

  • 目标
    • 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指定文件化的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纳入企业总体生产经营活动。并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能承担的职能,将目标分解为指标
    • 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指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并结合实际及时进行调整
    •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目标的管理制度,明确制定、分解、实施、考核等环节要求,保证目标执行闭环管理
    • 该制度可以单独建立,也可融合其他目标制度建立
    • 制度应以企业内部文件形式下发
  • 机构和职责
    • 机构设置
      • 企业应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配备相应的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按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建立健全从管理机构到基本班组的管理网络
  • 全员参与
    • 企业应为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营造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全员重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良好氛围,不断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
    • 企业应建立完善并严格履行一岗一责的全员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
    • 建立具体的纵向、横向系列责任制
    • 企业定期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进行评审和更新
      1. 评审准备:一般在每年年初以会议形式进行,成立评审工作组,其组成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担任
      2. 组织评审
      3. 修订完善
      4. 批准发布:修订合格后,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发
      5. 实施培训:应组织企业全体从业人员培训学习
    • 激发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手段
      1. 组织动员:厂级、部门、班组级分层召开动员大会
      2. 加强培训
      3. 实战演练: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竞赛活动
      4. 树立样板
      5. 不断改进
  • 安全生产投入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建立使用台帐。企业应为从业人员缴纳相关保险费用,企业宜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所需费用,不在安全费用中列支

制度化管理

  • 规章制度
    •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并征求工会及从业人员意见和建议。企业应确保从业人员及时获取制度文本
      • 规章制度可以采用文件汇编或电子文件的形式发布
      • 新规章制度应及时发放,废止的制度应回收处理
  • 操作规程
    • 企业应确保从业人员参与岗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 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不宜由咨询人员代为编制
    • 企业应在新技术、材料、工艺、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组织制修订相应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确保其适宜性和有效性
  • 文档管理
    • 评估
      • 企业应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适用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 检查评审可由企业自行组织,也可聘请专业和技术咨询中介机构或专家进行
      • 可与管理体系合规性评价和标准化绩效评定工作结合

教育培训

  • 教育培训管理
    • 企业应如实记录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和从业人员个人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 安全教育主管部门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可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征求意见,收集汇总分析得出培训需求
  • 人员教育培训
    • 从业人员
      • 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企业应对新上岗的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轮换工、协议工等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
      • 企业的新入厂从业人员上岗前应经过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 在新工艺、技术、材料、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企业应对有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 从业人员在企业内部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重新进行车间和班组级的安全教育培训
      • 从事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接受复审
    • 外来人员
      • 企业应对进入企业从事服务和作业活动的外来从业人员和接收的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生,进行入厂前安全教育培训
      • 外来人员进入作业现场时,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建议掌握)
        1. 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
        2. 所从事作业的安全要求
        3. 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控制措施
        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措施
      • 企业应对进入企业检查、参观、学习的外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为(建议掌握)
        1. 可能接触到的危险有害因素
        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知识等
        • 应由专人带领进入现场,现场陪同人员一般不少于2人,且在行进过程中应分别站在队伍的头尾

现场管理

  • 设施设备管理
    • 设施设备建设
      • 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生产和使用
      •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评价,严格履行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管理程序
    • 设施设备运行
      •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施以及检测与监测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并做好记录
      • 企业应针对高温、高压和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等高风险设备,以及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建立运行、巡检、保养的专项安全管理制度
    • 设施设备检维修
      •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检维修管理制度。落实五定:定检维修方案、定检维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维修质量、定检维修进度
    • 设施设备拆除、报废
      • 设施设备的报废应办理审批手续,在报废设备设施拆除前应制定方案,并在现场设置明显的报废设备设施标志
  • 作业安全
    • 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
      • 生产现场应实行定置管理,保持作业环境整洁
        • 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场应有一个看板式的定置示意图
        • 实地定位,用定置牌标明物种名称、数量和占地范围
        • 按照定置图规定区域,用统一色彩的油漆明确
      • (重点)企业应对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危险场所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爆破作业、封道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活动,实行作业许可管理。作业许可实行闭环管理
      • 企业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对设备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进行屏蔽或隔离
        • 蝶阀、控制阀、节流阀、调节阀不能作为系统隔离阀门
        • 控制用的启动、停止按钮不能作为隔离设备
      • 作业许可应包含安全风险分析、安全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处置等内容
      • 两个以上作业队伍在同一区域内进行作业活动时,不同作业队伍之间应签订管理协议,指定专人进行检查与协调
    • 作业行为
      • 企业应监督、指导从业人员遵守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 职业健康
    • 基本要求
      1. 企业应确保使用有毒、有害物品的作业场所与生活区、辅助生产区分开,作业场所不应住人。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工作场所与其他工作场所隔离
      2. 对可能导致发生急性职业病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检测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并定期检查监测。
      • 防护器具应旅行“四定”原则:定置摆放、定人管理、定期校验、定期维护
      1. 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特殊情况应急后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2. 各种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建立台账,并有专人保管,定期校验、维护和更换
      3. 涉及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运输、贮存的企业,应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为接触放射线的从业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 企业危害告知
      1.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2. 企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 对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设备设施,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4. 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红色区域警戒线、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
      • (重点)高毒物品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
    •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 企业应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
        • 检测结果应公布在醒目位置公告栏
        • 生产经营单位应保留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复印件
      •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应委托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应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 企业应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的情形
        1. 进行新改扩建、技术改造或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
        2. 因技术、工艺、设备或材料发生变化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的,工作场所、名称、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 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 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注销手续
  • 警示标志
    • (重点)安全警示标志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应标明安全风险内容、危害程度、安全距离、防控办法、应急措施等内容(建议掌握)
    • (重点)在有重大隐患的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明治理责任、期限及应急措施
    • (重点)在有安全风险的工作岗位设置安全告知卡,告知从业人员本企业和岗位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应急管理

  • 应急准备
    • 应急救援组织
      • 企业应建立与本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可以不单独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邻近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服务协议
    • 应急预案
      • 针对安全风险较大的重点场所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编制重点岗位、人员应急处置卡
    • 应急演练
      • 企业应定期组织公司、车间、班组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做到一线从业人员应急演练全覆盖
  • 应急处置
    • 遇有重大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封闭事故现场,通知本单位从业人员和周边人员撤离,采取转移重要物资、避免或减轻环境危害等措施
  • 应急评估
    • 矿山、金属冶炼等企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企业,应每年进行一次应急准评估

持续改进

  • 绩效评定
    • 企业应每年至少应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自评
    •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组织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向本企业所有部门、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自评结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作为年度安全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 发生生产安全责任死亡事故,应重新进行安全绩效评定

  1. 正常-正常的生产状态;异常-机器设备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时;紧急-不可预见的,可能带来重大危险的状况 

  2. 过去-评估对参与安全风险的可承受度;现在-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下的安全风险;将来-组织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 

注安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